12月14日,教育部召開第五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關情況。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從學校體育政策體系建設、學校體育的教學改革、學校體育的評價體系改革、學校體育推進機制方面的進展進行詳細介紹。
學校體育政策體系建設方面,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跟《意見》相關的還有一系列的文件,首先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采取的措施就是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
王登峰表示,“十三五”期間,學校體育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學校體育的“四梁八柱”改革發展的總體政策體系已經搭建完成,進入了全面裝修和全面施工的階段。
王登峰介紹,學校體育的政策體系重點提出四方面關于學校體育的政策和意見。
一、更加明確了學校體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長期以來,大家對學校體育的印象就是孩子們能夠有運動的時間,有活動的時間,而目標就是增強體質。但是在學校體育價值的重新界定里面,首先強調的是學校教育要讓學生們享受運動的樂趣,而要想享受運動的樂趣,就必須教會學生運動技能。同時,把體育關于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的功能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大家對學校體育片面認識的局面。即體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增強體質是其中的一個必有之意,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讓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同時通過體育課、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能夠實現錘煉意志和健全人格的綜合育人的功能。
二、進一步明確了學校體育教學的內涵和內容體系,以及如何實現這個內容體系。在“十三五”期間,特別是2020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里面明確提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實現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這對體育課要教什么以及要教會學生什么做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同時,還要開展經常性的課余體育鍛煉和體育訓練活動,也就是課堂上教的這些知識和技能,課后要有經常性的訓練和鍛煉。最為重要的是,要組織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體育競賽是所有上體育課的學生都必須參與的。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容更加清晰,即要立足于教會、勤練和常賽。“教會、勤練和常賽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面向人人的,體育競賽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的。”王登峰如是說。
三、進一步明確了關于如何配齊、配好、配強體育教師,如何盡快改善學校體育的場地、設施、器材條件。“十三五”期間,不論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是場地設施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也有了進一步的政策保障。
關于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的保障方面,特別強調了安全風險防控和意外傷害保險,以及一旦出現意外傷害事故之后,如何健全、化解或者解決風險矛盾的機制。
四、學校體育的評價體系逐漸建立并且不斷完善。這里面既包括對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指南等方面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同時也包括對教學效果、學生體質健康、學生運動技能等級、學生參與體育課、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的記錄等等,都要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里,同時也會成為評價地方政府、評價教育發展、評價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