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每個青少年兒童享受運動的樂趣?華東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團隊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近30個課題實驗基地,覆蓋400余所中小學校,通過多年研究團隊從中為學校、家庭、社區提供了一套系統完整且可操作性強的“行動指南”。
12月12日,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以下簡稱“教指委”)暨《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點)》《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發布會在華東師大舉行。
世衛組織的最新調研結果顯示:在世界范圍內,約80%的青少年未達到每天60分鐘的中等到大強度的身體活動建議標準,各國青少年普遍存在身體活動不足的弊病。在9至17歲青少年中,約九成的人每天久坐時間超過兩小時;5至19歲人群,1975年時的肥胖者約1100萬人,到了2016年則多達1.24億人;目前,7歲以上學齡兒童的肥胖率達7.3%,超重率達12.2%。在我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狀況令人堪憂,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體質問題愈發嚴重;體育與教育分離,使得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多地淪為紙上談兵;逐年攀升的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正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此可見,“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對于青少年體育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早在20世紀20年代,Winslow就提出了“健康促進”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經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推動,健康促進的概念開始進入到公眾視野,并被廣泛應用于公共衛生領域。體育健康促進可被視為“健康促進”的下位概念,汪曉贊、呂東旭、唐立慧等學者達成共識:通過體育運動的手段達到健康的目的。對于兒童青少年群體而言,體育健康促進則是一項在社會生態環境中融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全方位、全時段體育活動為一體的全面性、系統性、綜合性行動戰略。
教育部體衛藝司長王登峰說:“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同時是心理健康,還有健全人格。”
行動方案將圍繞實施優質課程、建設活力校園、加強家校舍多元聯動、推動賽事挑戰計劃、建立動態持續的運動智能健康體系五個方面,從課內外、校內外,全方位、全時空,提升體育健康教育質量。
學生每節體育課的運動密度要達到75%以上,運動強度達到心率140-160次/分鐘,每節課的運動技能練習時間為2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時間為10分鐘左右,徹底改變體育課不出汗、不對抗的頑疾。
每班每天至少開展兩次文化課堂中的微運動,學生每天在校內參與不少于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師生共同參與每天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教職工每周累計參與不少于18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家長每學年組織或參與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少于3次,家長每學年陪伴孩子參與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不少于3次,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兩次聯合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大型體育健康促進活動。
設立“健康冠軍”“健康精英”“健康達人”“健康能手”等賽事獎勵項目,強化兒童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動機與興趣,真正做到人人有比賽、人人能挑戰。
重點關注體育課堂教學指標、體育考試指標、健康生活指標、主動健康指標等四個方面問題,其中必須包括體質健康水平、運動技能成績、身體活動水平、久坐行為、身體形態、視力水平、睡眠情況、心率變化、生活質量指數等項目。
上海市永德實驗小學的體育老師沈臣帶著孩子們一邊單手拍皮球,一邊讓他們留心聽120、110、119等不停切換的警報鈴聲。一旦分辨出是哪個特種鈴聲,孩子們就要用另一只手揮舞絲巾,在空中畫出對應的數字。通過這樣的趣味體育課不但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加入進來,也提高了體育課的教學效率。
在這樣的體育課中學校加入了運動手環的元素,來科學判斷鍛煉強度和效度。內設芯片的足球、智能技術跑道、捕捉實時動態的AI機器人等,通過采集運動軌跡和相關數據,體育老師可以在后臺監測和分析到每個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這樣的智能器械正在進入孩子們的體育課堂中,并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體育課堂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學校的教學方式和青少年的學習狀態。
我們不再單純倚重跑步和跳遠來鍛煉孩子們的素質,兼具趣味和科學的體育課以及富有人文性的“活力家庭”、“活力社區”、“活力學校”正在搭建起嶄新的橋梁,“三位一體”共同實現體育健康新局面。